欢迎光临刘海粟小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研究成果
“向美而生”语文课堂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徐娜)

“向美而生”语文课堂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光光是语文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激发学生拥有美的能力,语文课堂本身是美的课堂。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美的语文课堂的建设需要学科教师拥有美的能力来经营,学科教师必须不断地修炼自己的美的耳朵、美的语言、美的解读;需要丰富的学科活动促进学生的生长,通过故事内化语文课堂的美,课程整合提升语文课堂的美,数字平台体验语文课堂的美;需要多样的课外延伸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的课堂;学科教师;学科活动;学科延伸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开一个字“美”。语文教学应当是展现美、传授美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拥有创造美的能力。

如今,最火的词应该就是“核心素养”,落实到各门学科而言,学科核心素养就包括两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只有抓住了语文学科的精神特质——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人文精神的熏陶;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接地气,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语文教学活动应更多地让学生触摸语言文字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结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笔者对美的语文产生新了思考,美的语文课堂应当经营好三个方面:美的学科教师、美的学科活动、美的学科延伸。

 

一、以心赏美,修炼魅力学科教师

语文课堂的第一把经营手应该就是语文老师。语文老师,作为文科教师,首先需要身后的文化滋养、大视野的支撑、阅读的搀扶,只有老师拥有发现美的能力、创设美的功力,才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丰富、思想深刻、人性善良、品性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一)慧眼慧心——美的眼光美的解读

美的教师首先要有美的眼光和美的解读能力。当我们打开一篇文本时,要有自己读到的解读能力,发现文本中蕴含的言语运用、方法使用、语言风格等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那就需要教师有大量的阅读量和积累,例如,笔者曾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抽到是新教材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汪曾祺的散文《昙花》,笔者先前并没有太多地接触汪曾祺的散文,对他的散文章法、分格知之甚微,拿到文章时可以说自己的解读已经几乎为零,只能按照常规课的教学毫无亮点的呈现。当笔者在读了汪曾祺的多本散文后,再回过头来看《昙花》一文,如果没有接触过汪曾祺的散文,就不了解汪曾祺描写花卉的诚意,看似漫不经心,字字精心巧妙,教学时不光要抓住文章的结构美,更要带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

纵观《昙花》,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昙花的状态的变化,一条是李小龙的心情的变化。那么教者在教学时是两条并走还是主抓一条,那就需要教师纵观全文用自己独到的解读来看。其实不难发现,文中李小龙的心情的变化才是作者真正抓住的主线。“他的心欢喜得咚咚地跳”、“李小龙盼着昙花开”、“他睡得很晚,守着昙花”、“看了很久,很久”、“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昙花开了”。这样的心情变化下伴随着的是昙花的不同状态,这样再去解读昙花的姿态,其实处处的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情感。

再看文字“茁了骨朵儿”、“自己不在近边”等,这些都是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透过一篇文章了解一位作家的独特风格,以便学生课后更好地去读文章。文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且句句精炼,教者抓好这样的语言生长点,让学生朗读、内化,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反观之,如果当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够深入时,就无法发现文本所蕴含的教学点和育人价值,那么语文课堂也只停留在肤浅地识字、朗读上,学生的语文精神世界得不到内化和提升。

(二)会听会说——美的耳朵美的语言

美的教师必须要有美的语言和耳朵。教师的课堂用语美在准确、精炼,美在亲切、生动,美在有启发、有系统,美在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在幽默、风趣,更美在如诗如画,充满哲理。教师的语言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影响着学生的朗读、更影响着学生言语的发展。教师更需要有灵敏的耳朵,当学生的表达不恰当时,立即指出问题所在才能不断地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完善;当学生的表达有提升空间时,立即适时的点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

只有每一位教师拥有美的语言、美的能力,走进课堂才能更好地经营美的课堂。

 

二、以美激趣,构建智趣的学科活动

(一)入情入境——美的故事创设

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是处于儿童向少年发展的阶段,故事的吸引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尤其是1-3年段的学生,美的语文课堂应是情趣相融。“故事语文”成了美的语文课堂的不二选择,将故事引入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1)语文课堂前的故事讲堂,让每个孩子准备简短的成语故事、童话故事自信、大方地展示,借助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语文课堂上,精彩的故事文本的再创造,将故事分角色读、演一演,将语言文字内化;(3)语文课堂的再发掘,当孩子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熟故事时,就需要老师对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于是,我们尝试将一个个语文文本建立成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让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故事课堂,学生在故事中畅游。

1.故事让识字情趣盎然

在低段的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类教学文本是识字,几组词串或者是几组词语与一首小诗。我们老师在此基础上,创设符合文本、符合学生实际的故事情境,在故事中读韵文、学词串、写生字。例如一年下册的识字8,本课介绍了青字以及青衍生出来的形声字,我们在此基础上创设了“小青蛙旅行记”的故事情境,学生在和小青蛙一起旅行的途中,认识新的偏旁朋友、生字朋友,并展开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课的一开始,我们就以童话故事人物的口吻开启语文课堂:识字8》里面啊藏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叫《青蛙王子旅行记》,看,主人公来了!“大家好!我是青蛙王子,我一个人生活在城堡里,没有朋友,可寂寞了,今天,我想去大自然找朋友,小朋友们,你们愿意陪我一起去吗?”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紧接着跟着小青蛙的行踪,故事一步步发展,学习“青”带有不同偏旁的生字和词语,最终,将整个故事串变成一首小诗歌:

             小青蛙

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

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

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的小哨兵。

寓学于故事,用故事巧妙地串联起了整个识字文本,让识字教学无痕地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实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故事让诗歌真实深切

诗歌,本身就营造了或童趣、或唯美的意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故事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二上的《一株紫丁香》一课,学生跟着栽下紫丁香的孩子来到老师的小院,跟着老师一起开展一天的工作,孩子真正走进诗歌,体会自然情深意切。

课伊始,一幅种满绿树、充满绿意的小院的图片一下子就把学生拉进了画面里。故事深入发展,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学生轻轻地表演,那一幕我们看到学生已经进入故事,他不愿意打扰、甚至有些羞怯。故事的最后,将本课的生字和诗歌引申出来的故事又组合了一首小诗:

浓绿小院紫丁香,

枝叶伸长长作伴,

绿叶唱歌消疲倦,

小花盛开谢牵挂,

夜深了,星困了,

香飘梦里香又甜。

将故事融进诗歌教学,让简短的诗歌也贴近学生的实际,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诗歌,学习生字,体会情感,变得酣畅淋漓。

3.故事让课文丰盈美妙

在低段语文教材中,适应低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语文学习水平,最常见的课文题材就是故事性文本,这样既有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我们就要将故事est一下,讲故事从文本的平面立体起来,让学生在故事语文的课堂上得到不一样的体验。

有情境性的故事,我们遵从原有的故事情境的基础上增加故事的可读性,让学生在故事中快乐学习。例如《会走路的树》,本身就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故事,教师将小鸟和鹿爸爸、小鹿的两次相遇用优美的语言、完整的情境有机整合。在教学“有趣的地方”时,让学生想象画面:驯鹿带着小鸟去了哪些有趣的地方呢?让学生畅所欲言,配合着多样的图画,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教者顺势引导学生的语言,这样的智慧碰撞让学生不断地得到生长。在故事讲到小鸟和小驯鹿相遇时,读到小鸟和小驯鹿相遇后的对话时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小鸟和小驯鹿还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联想自己和自己的好朋友重逢时的画面,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两个“老朋友”重逢的画面。故事似乎在文本的基础结束了,但是在学生的思维中又有了新的开始。故事让课文丰盈美妙,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滋有味。

这样的语文课堂,满足于学生对故事的渴望,同时在现有文本的基础上发掘再塑文本内容,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二)相得益彰——美的课程整合

语文的魅力不光光在于它的语言文字的表达,细细发掘文本不难发现,每一个文本中都蕴含着一定的艺术元素,就连低年级的拼音课堂也充满着韵律美,识字课堂融入的书法艺术元素。教师智慧地发现并且利用好这些有利元素,在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鉴赏美、欣赏美的水平。教师运用歌曲表演、课本内容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身实践,。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学在乐中,乐在学中。

1.音乐艺术,渲染氛围

古语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音乐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音乐的熏陶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引导学生朗读文本片段时,加入音乐渲染情境,让朗读循序渐进,逐渐进入文本;在文本阅读中,尤其是低年级让学生在音乐中围绕课文 做一些韵律操,让语文课堂有趣、高效;在课间作业时,配上舒缓的音乐,让书写行云流水。

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感受小鸟造好云房子的愉快心情,体会“你的我的房子里来做客,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的趣味性,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小鸟圆舞曲》加入了一段课中韵律操。活泼的音乐响起,学生跟随老师舞动翅膀,一边飞舞,一边愉快地喊出小鸟的话语:叽叽喳喳,唧唧喳。看似不经意的音乐律动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让学生在课中得到放松,这也无疑对症下药——低年级学生注意无法长时间集中。

把音乐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或作为课中活动的韵律,或为感悟语言文字渲染情境,让语文教材的文本与音乐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艺术素养。

2.绘画艺术,亲近文本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绘画艺术元素的融入,适应学生思维的转变过程,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感知。

如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水》一课时,经过学生的初读文本,对故事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五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绘画能力,于是尝试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将课文中的几个经典场景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远程取水、雨天洗澡、勺水冲凉。在课堂上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自由介绍自己的画面,教师在其中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关注图画的细节。例如,在绘画勺水冲凉时,引导学生关注“为什么画了一缕水,而不是一片水”,通过观察图画,再次阅读文本,感受水资源的缺乏和母亲对孩子的浓浓的爱。读懂文字就能画好画面,画好画面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本身具有抽象性,语文课堂就要将抽象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绘画元素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抽象的文本转化为直观的形象感染学生。学生不仅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是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

3.读者剧场,精彩再现     

读者剧场就是让学生以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声情并茂的表演,创意地展现文学作品。纵观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从低年级的儿童故事到中年级的寓言故事,甚至是中高年级的成语故事。在教学故事中,融入读者剧场这一艺术元素,除了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明白文本所传达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将语言文字内化。

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这一成语故事时,不难发现课文浅显易懂,再加入教师的适当渗透,不难理解课文文本内容和故事道理。于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看有关历史背景的视频,让学生也穿越回2000多年前。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抓住少年的言行举止情景再现,体会少年的有勇有谋和劝谏别人要有艺术。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扮演大王如何向大臣们解释自己的新的决定。通过读者剧场的表演,先外部的语文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外显于学生的表演,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4.科学探索,求真求实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光体现在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样也体现在语文教材中的科学小品文中。将科学元素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苏教版四年级下《沙漠中的绿洲》,在语文课堂中,根据本课的内容引入“武进大力改善环境”的欣赏,并请出笔者所在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兼科学老师谈谈班级环境的改造,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将科学元素有机地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引向纵深,一举两得。

5.书法渗透,弘扬传统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书写汉字并且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同时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每天的语文课要有十分钟的练字时间。将书法元素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欣赏书法大家的作品、聆听书法家的故事、欣赏学校书法长廊的作品、临摹描红书写习字,在舒缓的音乐中传承艺术,提升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书法艺术元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书写的艺术美,更为重要的是发掘学生的美誉品格。

(三)相辅相成——美的平台运用

大数据时代,语文课堂也离不开万能的大数据、互联网。语文课也需要借助时尚的多媒体来绽放它的美。例如《金字塔》一课,学通过小组合作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语句、说明方法和历史背景,学生不光光是单纯地学习了文本,知识得到了无限延伸。

互联网更大的妙用不光是在课堂上,更在于课堂外。通过cctalk这样的互动平台,让语文课堂走到了生活,更接地气了。1-3年段定位于指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以识字教学为根基。汉字是扎实识字教学,增加学生认识汉字、区分汉字、运用汉字的能力。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不难发现,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由“韵文”组成的识字教学内容,这些识字内容概括了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等多种汉字构造的规律,但平时的教学过于单一和零散。语文直播就可以以“汉字”为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汉字字源、字义的教学,例如:形声字的教学、会意字的教学、“的、地、得”的使用说明书,这种“课中课”既是依托语文教学文本,又在直播课堂教学中抓住某一类汉字进行适切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以精美的图画为主、附有少量文字的绘本成为激发阅读兴趣的不二选择。网络直播课堂采用“课外课”的形式,利用直播课堂老师和学生一起分享绘本,欣赏绘本丰富多彩的画面,积累绘本巧妙的语言,并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终端互动,进行言语体验和实践,激发阅读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在4-6年段的语文直播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对联引入到短暂的直播课堂中来。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对联的起源、历史、特点、用途、格式等等,学生在直播课堂中尽可能地通过即时的资料搜索和积累,同学之间、老师之间的即时互动,增加了对对联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这样一种开放、自由的环境,每一个学生都愿意自由地表达,让璀璨的民族文化扎根于心、运用于实际生活。对于4-6年段的学生来说,语文更多的是要为生活、学习服务,于是在直播课堂中引入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一次一个专题。“看药品说明书”、“楼层导视图”、“景点介绍”、“新闻材料”等等,这些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在直播课堂中,老师带着学生一起互动、学习,让语文更加充满生活的烟火气息,让生活充盈着语文的墨香。

在多种多样的平台中实现语文教学的综合美和实践美。

 

三、以美育人,拓宽内涵的学科延伸

语文课堂的美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中浸润、生长,在课后的再生发展也不容忽视。语文课堂的延伸要更为丰富多彩,更加重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完四年级《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后,让学生自主寻找合适的音乐,练习配乐朗读,不仅和学生的课余生活紧密结合,减轻学业负担,而且让学生在选择音乐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在《古诗两首》教学后,布置古诗新唱的方式,让学生新唱古诗或者学古人吟诵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将枯燥无味的古诗背诵变得更有意思,同时潜意识中传承经典;在古诗词的教学后,布置诗配画的作业,加深古诗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美的能力。

每逢节日,都应创设相应的节日作业:中秋节吟诵古诗、创想登上月球;元宵节:做灯笼猜灯谜,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轨,激发学生的传统情怀。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思维导图、人物简介、故事讲堂等多种形式汇报阅读成果。关注学生的言语发展,开设语文小讲堂、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语文学科的延伸丰富多样,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提升。

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拥有可爱的眼睛,看到文字的美妙;拥有优美的嘴巴,说出精妙的语言;拥有高尚的情趣,与美相伴。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 吴静. 扬善尚美,探索德育活动新途径[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年08期

[3] 张云华.美的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5年01期

[4] 张菀学.基于在线教育环境下实时直播教学的思考[M],2016年05期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刘海粟小学  网站备案:苏ICP备13009580号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
招生电话:86508051  报名地址: 武进区金鸡西路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