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刘海粟小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研究成果
蓄情 激情 抒情——回归“情感”本位的儿童习作教学

蓄情  激情  抒情

——回归“情感”本位的儿童习作教学

 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潘阳

【摘要】当下儿童习作中存在情感缺失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既有社会因素,又有老师和学生因素。为改变这种现象,在儿童习作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做到:一、引导学生蓄情,把儿童的情感储备为习作的基石;二、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真正情动而辞发;三、鼓励学生抒情,领会习作的真谛。以此三步骤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喜爱之情,进而使儿童习作回归“情感”本位。

【关键词】情感  习作  蓄情  激情  抒情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从第二学段(3-4年级)开始的习作要求: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那么,在习作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千种生活呢?究其原因,是儿童在习作中缺失情感。

    一、当下儿童习作中的情感缺失现象:

    1、习作文字仅是优美词句的堆砌。

在平时的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学生们常常会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在习作中,他们自然而然会把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习作中去。如笔者班上小陆同学写的《六一儿童节》:

六月一日是六一儿童节。

早上,我们早早地来到操场上看马戏表演。过了一个小时,马儿出现了,风驰电掣地跑着,真壮观啊!我们看完马戏回教室做珠串。我做了一个小手环给我妹妹。我又做了个头箍,送给我自己,它的上面都是水晶,璀璨夺目,很漂亮。做完珠串,我们每个人画了自己的星座面具。同学们一起完成之后,我们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整篇文章读完,虽然语句较通顺,文中还运用了“风驰电掣”“璀璨夺目”这两个词语做修饰,但对文章主题——六一儿童节仅做了“流水账”式的描述,读者无法获悉小作者六一那天的心情,更加无法与小作者感同身受。

    2、习作内容空洞无聊、无病呻吟。

笔者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运动会。当本班的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时候,班级里其他小朋友可以作为啦啦队员到场观看,为选手们呐喊助威。运动会结束,笔者安排他们写一篇习作《难忘的运动会》,要求:写清某项目的比赛情形,并写下自己的观看感受。这篇习作,小蒋同学是这样写的:

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有26个人参加比赛,他们有的跑步,有的跳远,还有的参加接力赛。

    操场上不时传来“加油、加油”的呐喊声。那是啦啦队员们在给运动员们加油。

我们班好多同学进决赛了。有人拿了三等奖,有人拿了二等奖。看到他们在运动会上英姿飒爽的表现,我心里默默地想:下次我也要参加运动会。

通篇读完,我们并不能感受到某项比赛的精彩赛况,体会不到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英姿飒爽”,更加无法体会小作者“下次我也要参加运动会”的感想从何而起。这篇习作,可以说是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缺乏小作者的情感表达。

    3、习作没有体现学生的思想感情。

同样是《难忘的运动会》一题,作为运动员参与的小赵是这样描述的: 

我是一个长跑运动员。我跑步的时候都是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这样我就跑得非常快。星期五我去参加800米比赛,因为我平时不怎么训练,所以才得了第四名。不过我发现跑步挺有意思: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抵抗病毒……我还懂得了跑步的时候先跑慢点,快要到终点的时候再冲刺可以让速度快些。

小赵同学作为运动会上800米比赛的参与者,她体会到了长跑的艰难,也发现了长跑加速的诀窍,可以说她的习作使读者感受到了800米跑步的独特之处,但是她的习作没有描述自己对800米跑步比赛的好恶之情。作为读者的我们,更是无从知晓她在整个比赛中的感情起伏。习作中情感表达的缺失,使这篇文章显得不够出彩。

    二、儿童习作中情感缺失的原因:

    1、社会原因: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遍布各行各业:不良商家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以次充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被曝光;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的招数层出不穷……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也蔓延到了教育行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市面上出现了不少关于学生写作的教科书、参考书。出于方便快捷的考虑,许多学生自己不去思索如何写作,反而会照搬照抄习作参考书上的文字语句。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无法在习作中得到抒发,习作能力也无法在平时的练习中得到提升,反而有逐渐退步的趋势。

    2、教师原因:教学理念的陈旧。

不少地区对习作教学的评判标准较为单一,导致一些语文教师忽略习作教学,对习作教学重视不足。还有一些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教考试要考的内容,跟考试重点无关的内容一概不讲,唯“分数”是从。这些语文老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学生本应丰富多彩、充满灵气的习作变成了枯燥呆板、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读来如同嚼蜡,毫无生气。

    3、学生原因:生活感悟的缺乏。

    现在的一些学生,早早地被课业压力包围。他们的生活圈子十分狭小,基本上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对这种生活,学生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更加无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习作中去。还有些学生对习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只是把习作当作惟知识、惟技巧、惟规范的学科活动,而忽视了情感、生活、生命等因素。

发现了习作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后,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真切地呼唤学生习作中真情的回归,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

三、改变儿童习作情感缺失的策略:

1、蓄情——习作的基石

习作不是空空如也的船只,它承载着思想和情感,船内必须有新货,有真货。这种货的储备是习作的基石,它依赖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1)用“心”观察

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这句话表明了用“心”观察的重要性。“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声。”观察可以让孩子们的生活鲜活起来,观察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细腻起来。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耐心地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观察。

小程同学通过观察,发现“妈妈的脸有很多变化,像孙悟空一样。”当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妈妈的脸拉长了,狠狠地把我教训了一顿。”当他把五角零用钱给街上可怜的小乞丐时,“妈妈的脸露出了微笑,如同绽放的花朵。”两张截然不同的脸的描写,让小作者体会到了妈妈面对不同事件时情绪的不同变化。小作者从中也体会到了妈妈对自己的关心,这才是真正用“心”在观察。

可见,观察不是纯客观的搜集材料,而是用感情、意识、心灵去触摸事物的品质。如此,获得的感受才会独具匠心,真切感人。

2)感悟生活

很多学生的习作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习作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习作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小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所以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郊游踏青、寻访故居、快乐采摘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有事没事带他们到校园里逛逛,即使只是发现树上长了一颗小果子,但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件很兴奋的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2、激情——习作的前提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习作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拨动“情”弦,使学生真正情动而辞发是习作的前提。

1)以情激情

小学生的情感是纯真而又丰富的,只有让他们融入到浓浓的情感氛围中,他们才能畅所欲言。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老师倘若面容冷漠,言语平淡,甚至居高临下,怎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掀起波澜呢?所以,语文老师首先得是一个满怀激情的人。他用一句话、一个神情就可以触动学生内心的“情”弦。

指导学生写童年的一件趣事,笔者是这样开场的:“童年时,我曾学医生的样子给布娃娃打针输液,曾用妈妈的化妆品把自己图成丑八怪,也曾模仿爸爸‘吞云吐雾’,结果呛得泪水直流……是啊,童年曾做过那么多傻事、蠢事,但是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的我原来是如此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畅谈童年的趣事。”

一段有趣的开场白牵动了孩子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愫,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盐,一不小心盐全部撒在了地上,我看见旁边有个人在洗菜,我想:盐洗一下不就干净了吗?结果,我把盐全给洗没了。”

突然,一只白色的鸟飞了过去。我问妈妈:‘这是什么鸟?’妈妈说:‘这是只白鹭,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描写白鹭的。’我又问:‘上青天是不是死了呢?’妈妈笑着回答:‘上青天是飞上蓝天,怎么会死了呢?’我想:我真好笑,连飞上蓝天和死了也分不清,真是的!”同学们抢着要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告诉大家,真正到了“情动辞发”的地步。笔者见好就收,说:“让我们把这些有趣的事写下来,好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没问题。”于是,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文章在孩子们的笔尖洋洋洒洒流泻而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用教师的真情去拨动“诗人”的“情”弦,就能“发出美妙的乐声”。

2)以境入情

写作是在与自然、社会、他人、自己进行对话,如果这些对话对象能动态地、鲜活地、融入情感地展现在儿童面前,形成一种特定环境与氛围,“用‘诗意’的视角引领学生去发现,用‘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去经历,用‘童话’的方式引领学生去表达”,通过施受双方的互动与感应,无疑会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于是,我努力带领学生到社会这个“蓝天下的学校”中去读“书”。

“三八”妇女节这天,学生们都在自制卡片和折纸等手工,作为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这正是一次练笔的好机会,笔者鼓励我们班的学生在卡片上写下想要跟妈妈说的话。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惊喜地拿起手中的笔。有的孩子写:“妈妈,祝您永远年轻漂亮!”有的孩子写:“妈妈,您的微笑像春风一样温暖,我希望它永远挂在你的脸上!”一句句满怀深情的话跃然于小卡片上,让笔者不禁为之惊叹。

3、抒情——习作的真谛

笔者讲的抒情指用文字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即习作。我笔写我心,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才是小学生习作的真谛。“习作对于少年儿童,不只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本领,更是表情达意、陶冶品性、触及心灵、点燃智慧、培养创新人格、学会待人接物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锻炼”。

1)自在抒情

学生不受篇章、内容的束缚,放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个性的表达写世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设樊篱,不立清规;说真话,说实话,自由表达,鼓励创新;老师对选材、立意、结构、语言不统一规定,不管哪一个方面,只要大体切合情况,只要有创意的个性化表达就加以肯定。尤其欢迎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对人物的独特评价等;即使是独特的句式、独到的感悟、独创的词语也予以包容,允许出错,允许幼稚。这样,用真情抒写出来的文字不单是一篇篇有血有肉的习作,更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个体的展现。

在一次以“我的老师”为主题的习作课中,笔者没有做任何规定。原本还担心学生会写得不着边际。没想到,学生或贬或褒,或抑或扬。有的孩子用书信的方式写下了《老师,我想对您说……》;有的孩子模仿课文《一株紫丁香》写成小诗一首,抒发对老师的关爱之情;还有的孩子竟然还以文配画,创作了关于老师的小故事……那次习作的形式、内容精彩纷呈,学生的感情表达更是真挚动人。

2)鼓励抒情

当然,学生坦诚相见,把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愫表白出来,作为观者的语文老师更应该是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学生乐,与之同乐;学生忧,为其分忧。语文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激励性的话语。同时语文老师还可以通过办小报、播广播、投稿等方式为学生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习作不应该是件难事,而是件快乐的事。

小薛原本是班里的“写话困难户”。每次写话他都像完成任务一样草草了事。但他有个特长——踢足球。作为学校足球队的一员,小薛每周的社团训练都很积极,即使手受伤了他都坚持要去社团训练。笔者见他对踢足球这么热衷,有次就特批他写了篇《一场足球比赛》(其他学生写的是《如果我有尾巴》)。没想到他把自己平时训练的场景、正式比赛的场景、教练的训话、自己赛前赛中赛后的心理状态等都写出来了,洋洋洒洒几百字。笔者帮他稍作修改后投到武进教育信息网,没几天就发表了。当看到自己的习作居然发表在了网上,小薛甭提多高兴了。他逢人就说自己的文章写得有多棒,自信心的提升使他发现了习作的乐趣。渐渐地,他的写话越来越耐读了,他再也不是“写话困难户”了,而是“写话领跑者”了。

 

总之,习作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与提升,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蓄情、激情、抒情,以此引导他们热爱写作,把写话、习作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需要,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宗白华.美从何处寻[C].教师人文读本,2016(3).

[3]吴勇.给童年撑起一片绚丽的天空[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6,(11).

[4]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M]2015(6).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刘海粟小学  网站备案:苏ICP备13009580号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
招生电话:86508051  报名地址: 武进区金鸡西路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