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刘海粟小学!
当前位置: 党团工作 党员活动
论常州教育思想再解放 发展更科学

论常州教育思想再解放,发展更科学

 ——在2008年市教育系统暑期校长培训班上的讲话

居丽琴

2008722  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很高兴在一年一度的市教育系统暑期校长培训班上跟大家交流探讨。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论常州教育思想再解放,发展更科学”。我想就什么是科学发展,什么是解放思想,教育怎样科学发展,教育如何解放思想来跟大家交流,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一)缘起

科学发展观最早在2003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简单概括可以表述为这样两句话:“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基于这样几点考虑:一是总结了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二是汲取了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三是概括了战胜非典的重要启示和深刻反思;四是反映了党对中国发展观的新认识。

(二)要点

科学发展观有四个方面的要点:1、第一要义是发展;2、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中,发展是主线,是“第一要义”,一切都要围绕“发展”展开;“以人为本”是核心,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也是发展的总原则、总思路;“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离开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不可能实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内在统一。

(三)目的

1、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把统筹兼顾作为一种根本的、辩证的方法,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来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

2、科学发展观倡导新的发展模式。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人类对发展模式的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完善的过程。最早人们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从而形成了“经济增长模式理论”。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社会发展应该是多元的,经济增长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于是形成了“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环境污染、生态问题的大量出现,人们开始考虑发展的持续性,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形成的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和普遍指导性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全新意义的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是新的价值观念。它超越了“以物为本”的价值观念,达到了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新境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什么是解放思想

(一)概念

有人说,解放思想就是冲破思想牢笼,就是打破常规。我要给大家一个标准的表述,这就是邓小平的表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联系起来的第一人,他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二)要点

1、解放思想的特征是在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的基础上,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变革和精神状态的改造。

2、解放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创造性实践,即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开辟前进的道路,这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本质的特征。

3、解放思想的根本标准和目的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解放思想并非仅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情,而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给出了一个标尺,即“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宝贵经验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伴随着思想解放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以思想的大解放带动事业的大发展的历史。(1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现了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2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使全党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障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三个解放出来”的论断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奠定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基础;(4)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是又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解放思想贯穿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这是改革开放最宝贵的经验。

三、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

(一)解放思想的关键

1、解放思想就是在思想观念上破旧立新。即把正确的思想观点与陈旧的落后思想观念相对立,进行思想交锋,弄清孰是孰非。①粉碎“四人帮”以后,“两个凡是”阻碍了人们的思想。1978年,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两个凡是”尖锐对立,经过大讨论,人们弄清了“两个凡是”的谬误,从而推倒了“两个凡是”,摆脱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实现了思想的大解放,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②长期以来,人们视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视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基本原理,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疑虑重重。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于是解开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思想疙瘩,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征程。

解放思想不是一般的学习讨论,更不是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论,而是通过破除陈旧过时的已经不符合新的实际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某种飞跃。因此,解放思想要经过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锋,必然是有破有立的过程。如果不触动陈旧过时的、已经不符合新的实际的思想观念,只是大讲要解放思想,或只是一般议论,是无济于事的。

2、解放思想要与实践密切结合。解放思想不是空谈,也不是议论,而是要向实践学习。要总结实践中做得好的方面,上升为规律。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学习,这是推进思想解放的另一个焦点。1978年,安徽省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户,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搞起了“包产到户”。后来,中共中央对包产到户的形式予以肯定,总结经验,全国推广,并开始在全国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市教育系统前一阶段实施了学校主动发展三年计划,首先在局属学校中实行,现在金坛、溧阳也在做,成为了全市范围内的一种行为。工作中很多好的做法,都是先有实践,后来上升为理论,因为符合规律,终究为大家所接受。对实践中产生的新创造新办法可以“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衡量评价,而不应简单机械地以现行的制度、体制、机制、规定去限制甚至否定。有些工作,进行多年,但效果不理想,群众评价不高,那就要考虑原来的思路、制度、机制、办法究竟行不行,就要跳出原来的框框进行思考。有些问题,从领导者来看,好像很有道理,群众就是不欢迎这是为什么?有些理论观点,似乎很正确,但群众就是不理解、不接受,为什么?有些举措,出发点是为了群众,但群众就是不拥护,为什么?诸如此类问题,作为领导者,如果能虚心倾听、观察、思考、就能从中找到解放思想的突破口。综上,解放思想的两个要点:一是要破旧立新;二是要向实践学习。

(二)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两者的关系

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告诫我们:“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与解放思想的关系。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思考与实践,也是解放思想的必然要求,只有在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才能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功绩,其起点就始于思想解放,其过程也一直伴随着思想解放。如果没有30年前的那场思想解放运动,没有思想上的觉醒,改革就无从谈起。开放同样也离不开解放思想。开放既对解放思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依靠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我们形成开放的胸怀和眼界,才能使我们在开放过程中自觉地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才有可能激发起来。可以这样说,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科学发展,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这是一条为改革开放30年证明了的颠覆不破的真理。过去讲解放思想,主要是破除思想禁锢,解决“要不要发展、敢不敢改革”的问题,今天讲解放思想,就是要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抛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传统经验,着力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要解决“会不会发展,善不善创新”的问题。今天讲解放思想比过去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内涵更深。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

四、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30年的改革开放给本来底蕴深厚的常州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常州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总的来说,常州教育实现了两大跨越:一是基础教育实现了由普九到普及十二年以上教育的跨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0年的85%2007年的96%以上),也就是说,常州的每一个初中毕业生都可以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其中48%左右在普高,52%左右在职业类学校);二是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并向普及化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在世界上就被称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达到50%以上则被称为高等教育普及化,常州教育30年的发展中实现了这三个阶段的跨越,“九五”期末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到2007年超过60%,位于苏南五市前茅。这两大了不起的跨越,标志着我市从基本上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教育面临着新的需求,“读好书”正在上升为广大群众的主要诉求和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育竞争的实质是经济的竞争、社会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发展的竞争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教育的竞争是社会竞争的集中的、超前的反映。从“有书读”到“读好书”是一个跨越,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更多的困难,我们的任务更重了。常州教育需要来一轮新的思想解放,需要更加科学地发展。那么,教育的科学发展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呢?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

教育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看是不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一个领域能像教育这样与人的发展紧密关联。教育对象包括了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教育贯穿了人的各个年龄阶段,教育就像衣食住行一样人类离不开它,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在教育上处于不利状态的人,注定了他将来必定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要确立一个育人的发展观,一切都围绕培育人,一切都围绕影响人,一切都围绕育人的功能来展开。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旧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就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合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为本。教育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让人民满意。首先,教育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前几年,我给大家作过一个报告,主题是“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要使人民满意。如果你办的教育人民不满意,主观与客观不符合,思想与实际不符合,就不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洞察和尊重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中的利益多元化需求。既要有基本需求,还要有多元需求。如果基本需求和多元需求都加以统筹兼顾,这样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每年中招的时候,我市要在市五中举办全市职业学校的招生市场,同时武进、金坛、溧阳也要举办招生市场,目的是什么?就是把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放到重点中学招生前进行,让常州52%左右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学校就读。我市拥有良好的职业教育资源,很多职业学校都已经升格为五年制高职校。举办职业学校的招生市场,就是要让常州更多的孩子接受高、中职教育,满足他们今后走向社会的需求。但是,有一些地区、学校却抵制招生市场,既不让职业学校进行宣传,又不让学生参加招生市场。原因是本地有职业学校,生源首先要满足本地职业学校。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把局部办教育的利益凌驾于一个孩子发展的利益之上。还有一些学校乱做广告,甚至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抢生源”。这些做法都不是以人为本。如果你把学生看成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他要发展,就应该让他去选择。我希望明年的招生市场更加开放,更加完善。我在市教育局工作的时候,曾提出过三点中招工作的宣传要求:一是重点中学不准宣传;二是职业学校大力宣传;三是民营学校规范宣传。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要为每一个孩子着想,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这就是以人为本。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科学发展观

全面发展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表现为两点:

1、全体性。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面向部分学生,有的高中把高一、高二考得不错的孩子集中起来,作为高考的苗子培养,这是不对的。高考只是当前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而不应将其作为区分学生的唯一标准。我市有很多学校,其办学理念值得大家学习。如局前街小学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市北实验初中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们的学校”。我认为这都是注重全体性的表现。

2、全面性。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而不是只着眼于某一方面素质,从而造成个人发展的失衡。有些城市为了高考,为了中考,只要是考试的科目就开,其它都不开了,高三到最后体育课也不开了,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体现。其实,这样做往往效果适得其反,学生已经身心很疲惫了,还怎么以积极的心态参加考试呢?所以,我们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来开展教育工作。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情感、态度、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比知识更重要,非智力因素的优化比智力因素的开发更重要,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身体、认识、社交,审美、灵性等内在潜能的充分发展。

(三)协调发展的教育科学发展观

教育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2)各类教育(公办与民办、学校、家庭与社区、普教与职教、学前与小学、基础与成人)协调发展;(3)重点关注弱势群体(残疾儿童、贫因地区农村儿童,下岗职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流浪儿童等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和质量。

常州教育在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九五”期末与现在相比:2000年全市三星以上高中为31%,到2007年达到80%2000年全市省级示范初中为9%,到2007年达到57%2000年全市省级实验小学为4%,到2007年达到42%。市区所有中学均实现了初、高中分离,招生规模实现了翻番,100%市区高中成为四星高中,市区所有职中均实行了资源整合,100%成为五年制高职。这是我市注重教育协调发展的结果。

(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科学发展观

教育发展要做到可持续,不能只顾当前,还要想到今后。按照校长任期制,一个学校的校长只可能担任一定的年数,但是我们的教育要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前任应该为后任打好基础。再比如,要懂得合理使用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作为资源的人。很多专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作为资源的人也不能过度开发,今天的教育教学不应透支儿童的需要,以后要讲的内容不要拿到现在来讲,不要预支儿童明天的兴趣。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的一言一行不要给学生以后的发展留下遗憾,要合理使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如何做到统筹兼顾?从一个地区教育来说,要做到四个统筹兼顾:

1、统筹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

2、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

3、统筹各级各类学校的协调发展。

4、统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对一所学校来说,要做好六个统筹:

1、统筹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

2、统筹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3、统筹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4、统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5、统筹学校发展和周边环境优化。

6、统筹学校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发展。

五、教育如何解放思想

教育解放思想的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的原则,破除与教育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观念,使教育的思想与教育的实际相符合,使教育的主观愿望与教育的客观现实相符合,努力办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事业。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回顾

第一次大讨论是1978年到1980年左右。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第一是真理标准的讨论。通过这个讨论,从根本上推翻了“四人帮”强加给我们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一个是十七年来我国教育战线被黑线统治着;另一个是高等学校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着)的错误,建立了新的认识,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第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开展了对教育方针的讨论,把“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正是因为这次大讨论,恢复了高考和向国外派出留学生。

第二次大讨论是1984年一直到1992年。从中央提出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阶段教育界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84年以后出现了包括教师下海的全民经商;二是92年以后提出了教育产业化、人才商品化和学校市场化。通过引发大辩论,得出的结论是:长期的市场竞争,客观上存在一个教育的消费市场,但是教育不能产业化,人才不能商品化,学校不能市场化。

第三次大讨论是1995年至1999年,主要围绕素质教育展开。第一个阶段是强调工科大学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第二个阶段是由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转向要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第三阶段提出了教育要强调创新精神。

综上,1978年以来,我国教育思想大讨论每次都是一次思想解放,每一次思想解放都给教育改革以极大的推动。

(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破与立

教育解放思想就是要在教育观念方面实现破与立。对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破与立:

1.破就教育抓教育的思想,树立把教育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察的观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这是教育的社会价值。要站在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进一步明确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不断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1)要充分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客观地说,我们国家是一个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很弱的国家,最先发明火药,却高喊“刀枪不入”用长矛大刀对付洋枪洋炮;最先发明指南针,但历史上航海记录极少,这很能说明问题。1979年,中国访问团去美考察基础教育,认为美国孩子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课堂乱如集市……得出结论:美国基础教育病入膏育,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赶上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团考察中国基础教育,认为中国学生世界上最勤奋,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好。……结论:再过20年,美国的科技将被中国甩在后面。近30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育”的教育又培养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作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美国的科技继续领先世界……而中国还是没有实现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受教育对象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严重缺失,受教育对象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最近,中国的纺织业、制鞋业等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浙江温州等制造业城市一批工厂倒闭,为什么?外国人制约你。第一,你没有科技创新成果;第二,通过金融的手段来制约你。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2)要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看到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这样的人才结构是一个成熟的三角形结构,是保证国家和社会良好运行的基础。职业教育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文化要瞄准社会的需要,学技能要受企业欢迎。如果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是不协调的、不全面的。

3)要充分认识培养市场经营人才的重要性。中国市场经济不发达,跟中国历来推崇学而优则仕、重文轻理,鄙视市场经济的文化倾向是有关系的,比如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中写了个卖烧饼的武大郎还被人毒死;写了个孙二娘,还是个卖人肉包子的黑心商人;文革中大力打击投机倒把,电影《青松岭》就是要抓投机倒把的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根深蒂固的文化土壤与发展市场经济是矛盾的。而从充分发展的现代经济的需要来看,市场经营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省常中百年校庆时,有几个中科院院士对我说:不能只注重培养科技人才,一家企业,没有科技成果,可以购买,没有专家,也可以聘请,但是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经营,没有办法把产品变成商品,则只能关门。所以,企业发展的核心有两条:一是创新成果;二是经营人才。现在,我市正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风投业,文化、体育、传媒产业,科技服务业。这些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市场经营人才。

4)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一句话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常州幼儿教育还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属于非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要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

5)要充分认识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当前已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的次贷危机会影响到全球股市,石油一涨价许多国家都在闹油荒,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整个世界都会震荡。我们已经深深根植于全球化语境的文化和现实之中,我们的教育也应适时地调整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培养具有开放意识、广阔国际视野的学生,以适应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全球化的需要。如果还是局限于学校之中,就教育抓教育,如果还是局限于一个区域就教育抓教育,不懂得教育的国际性,我们的教育是传统的,我们的教育也是乏力的。

6)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必要性。我们的工作不能仅仅盯住基础教育,还要重视学校以外的教育,应该认真抓好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范围要包括城市和农村。要努力让学校教育资源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服务。

2.破一叶障目的发展观,树立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1)变办好盆景为高位均衡。每个地区都有一些群众欢迎、社会关注的“热点校”,但我们千万不要只盯住这些学校。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办好“盆景”,还要全面发展、高位均衡。所有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我们都要办好。

2)变关注高考一俊遮百丑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考确实很重要,高考成绩也是基础教育成果的重要反映。但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校领导不能只顾这件事情,教育其它方面的协调发展也要同步考虑。

3)变关注城市教育为城乡统筹,重点突破农村。常州今后高考怎么样,常州基础教育后劲怎么样,更多的要关注农村教育,更多要关注城乡统筹发展。只有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每一个区域的教育都搞好了,常州整体的教育才能有持续的后劲。

3.破分数为本的片面发展观,树立以素质为本的科学评价体系。由于就业的激烈竞争等在教育的反映,也由于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完整建立,因此,在教育界发展观念的误区依然比较明显地存在:一是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提高分数是硬道理”,学校比分数、社会看分数、升学凭分数还没有得到改观。我市已经连续十年不公布中考成绩了,目的就是为了抑制不讲基础条件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形成分数差异的原因很多,如教师队伍的不均衡性,生源的不均衡性,当然也包括工作方面的差异。但有些学校之间还在比,教育自身再去参与炒作,就不应该了;二是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应试科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分数的途径依然是增加学习时间,挤掉学生的休息与睡眠时间;搞题海战。研究素质教育主要停留在改革考试内容,存在着研究分数问题多,研究学生思想、品德、文化、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少,研究结果多,研究过程少,研究课堂多,研究课外少,研究校内多,研究校外少的软硬明显失调现象。这些现象是令人担忧的,因为以牺牲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作为代价。

以上的根本出路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社会认可、与升学挂钩的全面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从对学生的当前负责到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从追求教育的短期效益到可持续发展。

4.破追求外延扩张显性发展的政绩观,树立注重内涵、提升队伍软实力的战略理念。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现代化工程,说到底应该是一个首先是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全面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包括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物质层面是基础,制度层面是保障,观念层面即人的现代化是核心。一个学校,外表的现代化要量力而行,即使物质层面非常现代,但如果教师的观念,行为是传统的,这个学校很难说是一个现代化的学校。马丁.路德指出: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有专家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一个差别,那就是公民素质。而这背后就是教育。我们的教育要紧紧围绕受教育的对象,看他的素质有没有提高,创新的思维有没有形成。

综上,办教育最需要科学的,严谨务实的作风,切忌浮躁、不顾主客观条件,贪大求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作风。提倡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既看当前发展,又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同时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永恒的根本性的课题来认识:

①教师队伍建设是硬任务,建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最大的政绩。

②学校要打名师牌,拥有一个好教师比拥有一座大楼更重要。原清华大学的梅诒奇校长曾说过:大学者大师也,比大楼更重要。

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花最大的投入,占校长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

(三)教育工作者的破与立

1.破谋生手段的职业理念,树塑造灵魂的职业理想。对教师的认识可以多种:(1)一个崇高而平凡的、奉献而有创造性的、辛苦而充满乐趣的职业;(2)为了谋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进取心;身在曹营心在汉—缺乏事业心;对后进生冷漠无情—缺乏热情与爱心;经不起金钱诱惑—物欲熏心;师表意识淡薄—形象扭曲。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引导老师将职业理念变成职业的理想。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投入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感的主因。身为老师,我是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魂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教师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校长们要关心教师的精神成长,要引导教师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重。

2.破居高临下的教育者理念,树学生发展的引领者理想。

一是从教育职业者变成学习研究者,从“红烛”式的奉献者变成自身成果的创造者,从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知识半衰期理论”认为,一个人走出校门后,如果不接受继续教育,知识就会衰减。教师停止了学习,其职业生涯也就停止了,要形成这样的教师定律:一旦你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为此,教师要做到:(1)在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始终以一名“学习型”的教师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使学生明确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在知识的传递上体现教师丰富的知识面和宽阔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照本宣科,令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意志品质。(3)在信息化时代,吸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渠道,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教师的能力是对学生坚定终身学习品质的鼓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4)教师在答疑中表现出丰富的解题技巧,诱发学生增强学习的愿望,形成内在的强大的学习驱动力。今后寒暑假期间应该指导老师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也要加强学习,不学习就不足以引领一个地区的教育走向更高的阶段。因此我们全市教育系统要大力开展学习型机关、单位、学校、团队、组织和教师的创建活动。

二是给学生施加好的影响,培养学生形成好习惯。有一本书叫《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许多学校都在引导老师和学生读这本书。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人与人的差别,除了智商等先天因素外,更多是由习惯不同所造成。叶圣陶说:“教育这个词,最简单的解释,用一句话就可以说尽,即:养成好习惯。所谓教育,无非是各个方面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思维习惯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的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坏习惯在同样的程度上就是一笔道德上未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其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为此,我们要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持久地开展让优秀成为习惯的活动。

三是探索追求高效课堂。科学发展不是消耗式、粗放型的发展,而是注重科技含量的集约型的发展。这种理念在教育上主要体现为追求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意味着对课堂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率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创建高效课堂需要有“成本效益”意识,教师应努力思考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益,如何让学生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是教师要自觉地给学生灌输这一思想,传递学法的有效信息,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科学的、可行的、适宜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付出都可以减轻,成本才能降低,课堂效益才会得到提高。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如何建设高效课堂,增效减负,是一项非常现实的任务,我们的校长和教师应该有所作为。

四是成为在校园中创造和谐的使者。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办学要求创建宽松、平等、民主的校园氛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创造和谐的使者。

1)和谐的第一要义是平等。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他们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有责任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平等地奉献给他们,假如教师微笑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话,我们就有必要让它成为所有学生共享的资源。

2)和谐需要宽容。教师需要有一种成熟的心态,一种辨证的思维方式包容学生的错误,因为包容不是纵容,而是比某种惩戒方式来得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法。

3)在和谐中,学生才能找到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之路。让学生在和谐中成长,在成长中和谐,这是科学发展观下教师重要的使命。现代社会,教育价值的核心是人本价值,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人文素养而非简单的人文知识的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让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

3.破应试教育的陋习,树以人为本的理念。

应试是当前教育的普遍现象,在比较长的一个阶段里还难以回避。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应试教育会带来的诸多恶果:从教育目标看,舍远求近,急功近利,牺牲长远发展;从教育思想看,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从教育内容看,舍本逐末,舍大求小,舍弃学术的全面性、道德人格、发展基础和创新精神,而大量学习应试的技巧和方法。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可能不应试,但不能仅仅只有应试,要研究怎样为孩子们的长远和未来思考。

综上,人与才是辩证的统一体。在任何社会都把培养人放在第一位,首先要求一个人要有健全的人格,这是第一位的,德、智、体三个方面,德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第一位的,同时要培养才,使人有一技之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是统一的,人与才也应是统一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重视才而忽视人的培养,这种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得到改善。

六、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怎样去解决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过,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去解决问题。为此,我们教育系统要做到“三个加快”:

(一)加快转变理念。理念是深层次的东西,理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实践中教育的许多问题之所以很难解决,常常和理念不正确有关,教育理念不转变,许多教育问题不可能解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理念转变问题,从内心深处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我看了几个学校的发展规划,觉得值得向大家介绍。

首先介绍省常中的发展规划。省常中2008年—2011年的三年发展规划的标题是《为了学生,让我们并肩而行》。省常中的发展愿景是:让学校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会得到尊重和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每一位教工都能享受到职业的尊严和创造的幸福,整个学校是智慧耕耘的田地,才能展示的舞台,走向未来的桥梁和温馨和睦的家园。省常中学生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在未来社会中具有健康生命、理性精神、主动发展的杰出公民,具备五个方面的品质:诚实守信,知恩图报;视野开阔,充满自信;尊重自然,热爱生命;渴望学习,自主探究;主动交流,善于合作。

再介绍市一中的发展规划。一中2008年—2011年的三年发展规划的标题是《以新课程的理念,创建增效减负的模范学校》。一中学生培养目标是:阳光心态,优秀学业,国际视野,领袖素质,一流口才,明显特长。一中教师发展目标是:业务精湛,合作和谐,增效减负,深受欢迎,善于创新,自成风格。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身为校长最重要的就是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这两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体现对人的发展的高度关怀。我市还有很多学校也有很好的办学理念,建议在常州教育网上开辟一个“校长办学理念”专栏,供校长们相互学习交流。

初中校长们也有很好的思考。一批初中校长在访问美国友好学校后感到,比较中美两国的教育,有很多切身感受,最大的感受有两点:一是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以孩子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因此学生愿想、能想和会想,创新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强。中国基础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以训练为主,以结果来考核,所以学生记忆知识能力强,运用现有知识能力强;二是美国学校能为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积极创设条件,只要学生有能力、有兴趣学习,学校和社会就会提供良好的条件。中国基础教育强调统一,从小学到中学,班里学生的学习层次、水平相对较整齐。

针对这样的现象,校长们有如下思考。思考之一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整齐划一,花费学生很多的精力、时间,强调结果评价,似乎为学生打好了基础,是否与此同时也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和探索精神?看来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这也许是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占多数,中国至今还无一人的原因之一。思考之二是:我们还要正确理解“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句话的含义,它可能更强调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但教师所做的工作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园丁。园丁工作主要就是把自然生长的树木用刀剪修剪整齐,让所有的树木长成一个高度,一个形状,而我们的教师教育和培养学生,不能就是简单地修剪树木,不允许有任何的枝杈和突出的枝条,而应该顺应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像原生态的树木一样无拘无束自由生长,或成为做栋梁的大树,或成为能做椽子的小树,各得其所,物尽其用;如果施加非常的外力,偏要只能做椽子的小树长成大树,结果小树自身很痛苦,事实也难如人意,因为树自身有其成长的不以人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加快转移工作重心。现阶段,教育的主要问题已经由“有书读”转变为“读好书”,那么我们的工作重心也应适时转到内涵建设为主上来。要充分重视名校长、名教师为主的队伍建设,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重视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努力使常州教育的重心切实转移到内涵发展好的现代教育、队伍建设强的实力教育、群众满意度高的民本教育上来。

(三)加快转变育人模式。一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用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要追求教育的效益,更要兼顾教育的公平,重点抓好教育的城乡统筹,关注贫困和残疾儿童、关注外来人口子弟的教育。二是要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这既是社会多样化提出的要求,是社会不断进步提出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三是要致力于全体公民的教育,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重视搞好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结合;大力发展0-3岁早期教育,搞好职前职业教育与职后职业培训教育,使常州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发展的教育。

综上,教育过去取得的成功取决于思想解放,靠改革和开放;教育今后的发展需要思想再解放,改革和开放的力度再加大,不但要把思想从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中解放出来,又要从对已有成绩的满足中解放出来,使成绩成为发展的条件和动力,而决不成为负重在身的包袱,我们还要解放思想,深入改革,着力探索适合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优化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共同开创常州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刘海粟小学  网站备案:苏ICP备13009580号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
招生电话:86508051  报名地址: 武进区金鸡西路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40号